(文末有福利,记得看到最后~)
“伏羲吔,天上金鸡叫哇,地下凤凰啼哟,洞房花烛夜呀,正是贺郎时哦!”在江西南昌县塘南镇的婚宴上,60多岁的李寿印手持话筒含笑而立,身后唢呐声跃动如泉。他嗓音一扬,满座宾客齐声应和——“呵!”这一刻,传承七百年的贺郎歌,又一次在人声中苏醒、回荡。
这,便是刚刚入选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塘南贺郎歌。
乡音贺郎:穿越七百年的祝福
为什么叫“贺郎歌”?一个“贺”字,道尽祝福本意;“郎”,指的是新婚郎君。整首歌,便是乡亲们用最朴实的旋律、最热络的呼应,为新人送上吉祥与欢笑。它起源于南宋末年,清《南昌县志》已有明确记载,融合了赣鄱地区的渔歌号子、农事节奏与采茶小调,以“一领众和”的形式,唱出了水乡人家特有的喜庆与温情。其音乐结构简单却富有变化,曲调固定而歌词灵活多变,往往依现场情景即兴发挥,既考验歌者的才思,也体现民间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展开剩余74%作为第十四代传承人,李寿印对贺郎歌的记忆,是从孩提时的婚宴开始的。“我爷爷常说,贺郎歌一唱,才算是真正结了婚。”他回忆,以前的“传花接唱”是最热闹的环节——一朵绒花插在豆干上,随托盘在席间流传,花到谁面前,谁就要即兴唱一段与“花”有关的吉祥话。“‘黄雀子树上噪,喜鹊上梅花梢’……唱的不只是词,是心意,是代代传下来的祝福。”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婚礼的参与感,也将社群的情感紧密联结在一起。
贺郎歌的曲调是熟悉的,但歌词却千变万化、即景生情。没有固定的文本,只有流淌的才情。也正因如此,每一场婚宴,都是独一无二的集体创作,每一句喝彩,都藏着一个村庄的温度。除了吉祥话,贺郎歌的内容还涵盖历史故事、生活常识乃至道德劝诫,成为寓教于乐的传统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部流动的民间文学,是塘南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与文化身份。
老调新词:唱响时代新风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首古老的歌谣并未沉睡在往事之中。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贺郎歌悄然变身,成为传播文明、倡导新风的“声音使者”。
“亲友过礼请随便,新事新办一身轻。”“厚养爷娘最心安,文明新风进万家。”——老调新词,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既延续了传统韵味,又道出了时代议题。他们创作了“移风易俗版”“交通安全版”,甚至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村民一起斟酌词句、调试节奏。“曲是老的,但词要走心。时代变了,贺郎歌也要讲新话、树新风。”李寿印说。这些新编歌曲通过在婚宴、节日和广场活动中的广泛传唱,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风气。
余音绵长:迈向未来的和声
贺郎歌的旋律早已飞越塘南,唱响了更远的天地。近年来,它先后登上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亮相CCTV-7《乡村大世界》,也频频奏响于南昌“万寿宫”“原城纪”等热门景区——从乡间温暖的烛火,一路唱向璀璨的荧屏。这些走向远方的展演,不仅极大提升了贺郎歌的知名度,更吸引无数外来游客关注塘南文化、走近江西非遗。
而归根到底,歌的延续,靠的是人。通过“非遗进校园”,李寿印和传承人们已走进全县13所中小学,手把手教唱、传艺,组建起2支演出团队,培养学员超过180人。当孩子们清澈的嗓音融入这场七百年的合唱,老调与新声交织,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学校也将贺郎歌纳入乡土音乐课程,编写简易教材,举办专题歌唱比赛,让青少年在韵律中亲近传统,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认同。此外,当地还通过建立传承人工作室、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多维度地保障贺郎歌的存续与创新。
从一镇乡音,到一省瑰宝;从婚宴上的吉祥祝福,到新时代的文明载体——塘南贺郎歌,不再只是一首歌谣,更是一种活着的传统、一段仍在续写的地方记忆。它见证着赣鄱大地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也积极参与到社会变迁的进程之中,展现出民间艺术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发布于:北京市嘉旺网-专业在线配资-股票场内配资-场内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